首页 资讯 正文

何嘉:新疆博物馆在丝绸之路上“破壁”

体育正文 228 0

何嘉:新疆博物馆在丝绸之路上“破壁”

何嘉:新疆博物馆在丝绸之路上“破壁”

新疆博物馆建筑(jiànzhù)外景。新疆博物馆供图 “以前总觉得博物馆离我很远(yuǎn),通过这次直播,我感觉自己一下子就走进了(le)(le)那些神秘的历史故事里。”一堂流动博物馆课堂结束后,乌鲁木齐市的一名小学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。 流动(liúdòng)博物馆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(以下简称“新疆博物馆”)的特色项目(xiàngmù)。该馆党委书记、副馆长何嘉介绍,该项目设立于2010年。2025年以来,新疆博物馆借助最新的虚拟现实技术、3D展示技术、数字直播(zhíbō)等方式,将博物馆搬上“云端”,将文物带进多个(duōgè)课堂、带到多个社区(shèqū)。 新疆,多元文明在这里交汇生长,在丝绸之路上具有重要(zhòngyào)意义。近日,何嘉在(héjiāzài)接受中青报·中青网专访时表示,文物(wénwù)不应只被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中,文物工作者(gōngzuòzhě)应为文物注入“生命”,让它们“动起来”,以生动鲜活的姿态,走进公众的内心,“我们希望(xīwàng)以展览为媒介,讲述真实、鲜活的新疆故事,让沉睡千年的丝路瑰宝舞动起来”。 新疆博物馆党委书记、副馆长(fùguǎnzhǎng)何嘉。受访者供图 这是(zhèshì)一座“考古人的乐园” 中青报·中青网:截至(jiézhì)2025年3月,新疆博物馆馆藏量达6万多件,其中包括伏羲女娲图、“五星出(chū)东方利中国”锦护臂等珍贵的有机质文物。相较于其他(qítā)博物馆,新疆博物馆收藏文物有什么独特性? 何嘉:新疆是考古工作者的乐园。得益于(déyìyú)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,一大批珍贵而特殊的文物聚集在这里(zhèlǐ)。 新疆是连接东西方的关键枢纽,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(jiāoliú)互鉴的见证,这里有多(duō)元丰富的文化遗存。通过对毛织品、汉唐锦绣、晋唐文书等文物及多处古城遗址价值内涵的发掘,我们可以看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(guójiā)的形成与发展(fāzhǎn)过程、多元宗教(zōngjiào)传播及其中国化过程,乃至不同国家文化交流互鉴的过程。 当前,国内对(duì)皮革、毛纺织等文物(wénwù)的研究存在很多空白区域。而新疆气候干燥、空气湿度较(jiào)低,使得大量有机质文物得以留存至今。比如,在吐鲁番盆地的高昌古城和塔克拉玛干沙漠(tǎkèlāmǎgànshāmò)腹地(fùdì)的尼雅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皮毛、竹简等有机质文物,这类文物浅埋于土,在沙漠腹地迅速脱水干燥,能够(nénggòu)保存完整,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。它们已成为新疆博物馆的特色馆藏。 中青报·中青网:因材质特性,有机质文物管理(guǎnlǐ)难度较(jiào)高,如何平衡文物的管理与展出? 何嘉:为妥善管理和保护文物,新疆博物馆采取了(le)多种配套措施。 在硬件设施(shèshī)上,除设立(shèlì)文物修复中心(zhōngxīn)外,在博物馆(bówùguǎn)二期建设中,我们还单独打造了近4000平方米的科技保护中心,用于文物检测、分析、维护与修复。该中心的空调、上下水等系统与博物馆整体严格区分,实现了独立运行,确保文物安全。 在(zài)软件方面,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,本馆采用“以干代训”模式(móshì),举办高端人才培训班;同时派出青年干部赴中国丝绸博物馆和(hé)南京博物院等先进单位跟班学习。目前,本馆已成为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(jīdì)——新疆工作站和纸质(zhǐzhì)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——新疆工作站,争取到千万级资金购置高端仪器(yíqì),提升文物病害分析能力,助力文物修复工作迈上新台阶。 中青报·中青网:为充分挖掘丝路文明,展现新疆特色,服务好(hǎo)大众,贵馆做了(le)哪些尝试? 何嘉:我们希望能将新疆(xīnjiāng)博物馆打造为“新疆的地标和名片”,为海内外游客呈现新疆风貌,开启一扇近距离(jìnjùlí)了解新疆的窗口。 从策展(zhǎn)初期,我们就注重梳理国家治理新疆(xīnjiāng)的历史,以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有效治理、新疆各族人民和内地交往交流交融为展陈方向。我们陆续推出了(le)“新疆历史文物展”“中华史册——新疆出土(chūtǔ)文献展”等展览(zhǎnlǎn),运用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锦护臂等数百件出土的有机质文物、文献及简牍,讲好国家治理新疆的历史故事和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历史故事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(gòngtóngtǐ)意识,全方位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。 当然,文物展览(zhǎnlǎn)应秉持“请进来,走出去”的(de)原则。近年来,本馆(běnguǎn)积极与(yǔ)文化和旅游部、国家文物局以及故宫博物院、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合作,引进优质(yōuzhì)展览,让新疆本地的观众不出家门就(jiù)能领略中华优秀文化。同时,我们与日本、法国、伊朗等国家加强合作,策划《走进波斯(bōsī)·丝路——“古波斯的荣耀”伊朗文物精华展导览》等对外文物交流展览,全方位、多角度地讲述新疆历史,提升新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。 新疆博物馆(bówùguǎn)推出“新疆历史文物展”等展览。新疆博物馆供图 让沉睡千年的(de)丝路瑰宝“舞动起来” 中青报·中青网(zhōngqīngwǎng):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中,如何让文物“活起来”,让公众看到具有新疆特色的文物展览(zhǎnlǎn)? 何嘉(héjiā):我们采用“文物(wénwù)+演绎+文创”融合创新模式,让观众体验新疆历史文化之美。 新疆有(yǒu)9000多处(duōchù)不可移动(yídòng)文物,如楼兰古城(gǔchéng)、尼雅遗址(yízhǐ)等,因此,博物馆需要做好观众和历史遗址间的“破壁”工作。4000年前的小河墓地是什么样?许多观众会带着这个问题来到4层的数字化(shùzìhuà)体验厅。该展厅借助虚拟现实、体感交互等技术,全景还原了小河墓地,让观众感到身临其境,揭开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。目前,馆内(guǎnnèi)两万多件文物都已实现了数字化,观众可沉浸式体验克孜尔石窟、尼雅遗址、楼兰古城等遗址。 数字化手段扩大了展览影响力,增强了观众(guānzhòng)体验;而(ér)实体展览为数字化提供内容基础,两者相互配合,促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。 中青报·中青网:除运用VR、AR等互动技术外,贵馆也在(zài)探索将文物与舞台表演(biǎoyǎn)结合的展览方式,可否具体介绍? 何嘉:新疆(xīnjiāng)是舞乐之乡。从2022年起,本馆打造文物活化舞台剧《千年之语》,每个(měigè)篇章以(yǐ)一件国宝文物为创意核心,旨在让文物发声、让历史说话。在舞台剧中,观众(guānzhòng)不仅能观赏到新疆特色歌舞表演,而且伴随着(zhe)灵动的(de)胡旋舞、激昂的龟兹乐,他们还如同完成了一场与文物“跨越千年”的对话,感知到古代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在文化上同根同源、交融碰撞的精深内涵。 中青报·中青网:出土于尼雅遗址的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锦护臂是国家一级文物,被誉为20世纪(shìjì)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,也(yě)是新疆博物馆镇馆之宝,如何讲述(jiǎngshù)好重量级文物的故事? 何嘉:我们关注到,许多观众来博物馆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“五星(wǔxīng)出东方利中国”锦护臂(hùbì),他们对这件文物有着浓厚的求知欲。我们专门(zhuānmén)打造了一个近600平方米的“国宝厅”,预计今年面向公众开放。 该展厅通过4个板块,细致梳理了这件国宝文物蕴含的故事,包括中国汉代锦织(jǐnzhī)技艺对世界(shìjiè)文明的贡献、古人对天象的认知及军事行动等。我们希望把这件文物的故事讲透彻,帮助观众了解它背后的历史价值、政治意义(yìyì)、学术意义。同时,我们利用全息(quánxī)投影技术打造了一个200平方米的数字(shùzì)展室,演绎与(yǔ)这件国宝文物相关联的一些场景、事件,让游客在妙趣横生的互动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鲜活。 此外,我们以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锦护臂为(wèi)灵感,开发(kāifā)出一系列实用且(qiě)富有创意的文创(wénchuàng)产品,如丝巾、冰箱贴等。游客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文创产品时,会回忆起在博物馆的参观经历。人们能随时随地感受历史的魅力,才能真正做到让历史文化融入生活。 中青报·中青网:新疆(xīnjiāng)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? 何嘉:简单陈列的(de)文物展览,无法深入展现文物真正的意义。因此,挖掘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,把历史阐释清楚才是我们的立馆之本。由于新疆历史跨度大,涉及民族较多,解读少数民族(shǎoshùmínzú)文字(wénzì)对阐释历史、了解文物尤为重要(yóuwèizhòngyào)。但随着风沙侵蚀(qīnshí)和历史变迁,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字已成为无人使用(shǐyòng)、无人传承的“死文字”,解读这类文献给研究增加了不小的难度。此外,我们缺少高精尖(gāojīngjiān)人才(réncái),尤其是对新疆历史有深入研究的领军人物。这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,是推动博物馆发展的关键。 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锦护臂。视觉(shìjué)中国供图 讲好新疆故事,需要(xūyào)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 中青报·中青网:如今,年轻人(niánqīngrén)游览博物馆的方式正从走马观花向专注研学的方向转变。贵馆在服务青少年(qīngshàonián)方面有哪些举措? 何嘉:博物馆的一个(yígè)重要功能(gōngnéng)是搭建起历史(lìshǐ)文化与大众沟通的桥梁,拓展知识传播渠道,强化教育功能。为此,本馆推出了一系列针对青少年儿童的课程和研学活动。 每逢节假日,我们(wǒmen)会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知识(zhīshí)类的学习活动,像以“画龙少年(shàonián)”为主题的少儿绘画作品展示、“在博物馆画文物”“小小文物修复师”等活动,都深受孩子们喜爱。近两年(jìnliǎngnián),我们结合数字直播(zhíbō),不断优化升级“流动博物馆”项目,让文物讲解员走进学校,让更多的孩子足不出校就能参观博物馆。 讲好文物故事、讲好新疆故事,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。我们每年都会(huì)举办“小小讲解员”培训班,招募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二年级的青少年。经过一个月的集中培训。他们会逐渐成长(chéngzhǎng)为(wèi)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小使者,向更多(duō)同龄人讲述新疆历史故事,铸牢(zhùláo)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 中青报·中青网: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爱(rèài)博物馆,如何让(ràng)“文博热”长红? 何嘉:一是(yīshì)深化文博研究工作,在此基础(cǐjīchǔ)上推出更生动鲜活(xiānhuó)、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展览;二是拓展参与途径,借助(jièzhù)“小小修复师”、纺织品修补等研学活动,在青少年心中种下“爱文物、爱历史”的种子;三是持续服务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发挥人文交流桥梁作用。 中青报·中青网:新疆(xīnjiāng)博物馆接下来的重点发展方向是什么? 何嘉:我们会朝着构建“大(dà)保护、大融合、大传播”的新格局,多维度(duōwéidù)推进文物事业(shìyè)发展。既要深化前沿技术应用,探索AI等(děng)科技在预测文物病害趋势等领域的应用;又要推动制度创新,加快建立丝绸之路文物保护机制。我们要以(yǐ)文物为支点,讲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。 中青报·中青网:你认为(rènwéi)博物馆的未来是什么样的? 何嘉:博物馆(bówùguǎn)需从“静态守护者(shǒuhùzhě)”转变(zhuǎnbiàn)为“动态参与者”。正如国际博物馆协会所强调,博物馆应通过保护非物质遗产、融合新技术、激发青年力量,成为“可持续包容性社会的塑造者”。而2025年的博物馆日主题也对博物馆发展提出了新要求,博物馆在(zài)快速变化中应(zhōngyīng)既保持文化内核的稳定性,又要以创新应对挑战。 以新疆博物馆为例,博物馆发展(fāzhǎn)需立足地域特色,以科技为翼(wèiyì)、青年为媒、社区为基,构建“活态化”的文化传承体系。未来(wèilái)可进一步探索元(yuán)宇宙展览、AI策展等前沿领域,同时强化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文化对话,让(ràng)博物馆成为连接历史记忆与未来愿景的核心枢纽。
何嘉:新疆博物馆在丝绸之路上“破壁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